跳到主要內容區

2014年11月份-找到一個家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 劉墉

兒子修完博士班的課,搬回家來。在哈佛一待就是八年,突然把他的東西全運進家門,屋子裡塞不下,連車房都堆滿了。兩個星期過去,才見他理出一點頭緒,又看他在裝箱,說要去台灣一段時間。「這家啊,」我對妻歎口氣說,「在他心裡只是個旅館。」「算了吧,」妻恨恨地說,「只怕是個堆房。」「問題是,什麼地方是他的家呢?在他心裡總有個家吧。否則他怎麼回家?回哪個家?」「說得難聽,他根本沒家;說得好聽,他以四海為家。」想起兒子八歲時,第一次到美國。那時我已經買了房子,非但鍋碗瓢盆俱備,連鋼琴都為他買好了。小鬼一進門,先前前後後跑了一圈,然後居然對我笑笑:「你的家不錯嘛,好像比我家還大呢。」我一怔:「我的家不是你的家嗎?」小鬼卻歪歪頭、聳聳肩:「我家在台北。」又過了兩天,聽見小鬼偷偷對他奶奶說:「我不喜歡美國,我們回家吧。」

女兒對家的看法也很奇怪。有一年,我和妻帶她去旅行,旅館的房間很大,最裡面有扇門,打開來,原來是個小房間。「這是我的房間。」女兒立刻就把她的行李拖了進去,接著將衣服掛好,再把日記本、鉛筆盒擺在桌子上:「這裡屬於我,好好喲。」再接著,她居然把門關了起來。「你為什麼關門?」我大聲喊。「這是我的家,」她在裡面大聲地回答。有一天把這事說給朋友聽。他居然一笑:「這有什麼稀奇?我女兒啊,才十三歲,已經不回家了。」看我驚訝的樣子,他解釋:「因為我家裡小,她的兩個弟弟都大了,住在一起不方便,所以她總是住到同學家去。」「同學家長願意嗎?」「願意,因為他們是新移民,小孩子英文不好,就需要有個同學幫忙。」「問題是,孩子總不回家,你不操心嗎?」「唉,」他歎口氣,「家好,那是個家;家不好,就不算個家了,連我都不想待在那個家裡,又何必要求孩子呢?她在哪兒高興,哪兒就是她的家。」

看「讀者文摘」上訪問金庸的「書劍生涯」。出身杭州望族的金庸,先在嘉興中學讀書,因為寫諷刺訓導主任的文章被開除,轉學去了衢州。中學畢業,金庸又考取了重慶的中央政治學校。訪問稿寫得很有意思——「他(金庸)自嘲在中央政治學校讀書的唯一好處就是方便,免受家庭約束。那學校衣食住行樣樣供應,以致他跟家庭幾乎斷絕了,可以擅自離校。」我闔上書,了解為什麼兒子念大學的時候,連暑假都不願意回家,也了解為什麼金庸能有那麼俠義的精神和海闊天空的想像力。

「女兒三十好幾了,前天勸她找個對象,她居然火了,你猜怎麼樣?」朋友對我說。我搖搖頭。「昨天她居然買了一個新床回來,」朋友瞪大眼睛,「天哪,她難道打算留在家裡一輩子?」「你以前不是常怕女兒大了,嫁掉,變成別人的嗎?」我笑著回問他。「可是……可是……也不能總留在爸爸媽媽的家裡啊,她總得有她自己的家啊。」

帶女兒看哈利波特電影,影片結尾,幾個上魔法學校的孩子一起上火車回家。「要回家了,感覺真是怪怪的,」一個小女生說,好像心不甘情不願。哈利波特更沮喪:「我的家根本不是我的家。」走出戲院,我低頭問女兒:「為什麼他們都不想回家呢?不管怎麼樣,學校不是家啊。家是他們長大的地方,回家多好。」「回家不一定好,」小丫頭居然淡淡地說,「學校裡多好玩,」又歪著頭想想,「而且他們離開學校,就不准施展魔法了。」「噢,」我說,「施展魔法有那麼重要嗎?」「當然重要,那是一種自由,如果家裡沒有自由,就不算家。家要是自己的,愛怎麼樣變,就怎麼樣變,才有意思。」

突然領悟為什麼俗話說「女大不中留」,又說「年歲到了,就該成家」。其實自古以來,中國的父母就沒認為自己的家也是孩子的家,最起碼不是孩子永遠的家,否則何必要孩子「成家」呢?「沒成家的孩子」不是就代表沒有家、沒有屬於他自己的家嗎?所以那些年輕人離開家,甚至想跑得愈遠愈好,就是為了摔脫對父母的依戀,而能夠成立自己的家。於是我拿起電話,打給地球另一邊的兒子:「你找到了嗎?」「找到什麼?」「家。」

瀏覽數: